新闻动态
养肝护肝常按五个穴位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9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59
 

□记者 孙倩文

中医认为,肝为“将军之官”,主疏泄、藏血,与人体气机调畅、情志安宁密切相关。

养肝需顺应其“喜条达而恶抑郁”的特性,从起居、运动、饮食、情绪等多方面综合调摄,方能达到疏肝理气、养血柔肝之效。

如何正确养肝护肝?

通过哪些穴位按摩能养护肝脏?

又有哪些养肝食疗方推荐?

记者采访了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、硕士生导师周云洁。

养肝需从日常做起

中医认为,肝是有着疏泄、藏血等功能的脏腑。若未做好肝脏养生,除了引发肝相关的疾病,还有可能导致其他脏腑受损。

养肝之道,贵在“中和”:既不过度耗伤,亦不壅滞郁结。从日常点滴着手,顺其性、养其真,方能让肝脏常保疏泄有度、气血充盈。

●起居有常:顺时养肝,安卧藏魂

《黄帝内经》强调,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。肝脏的修复与藏血功能主要在夜间完成。

起居调摄需规律作息,亥时(21:00~23:00)入睡,保证子时(23:00~1:00)进入深度睡眠。

养肝还需顺应四时。

春季养肝重在“疏泄”,宜早睡早起,多到户外感受生机;夏季养肝应“清热利湿”,宜晚睡早起,以顺应阳气宣发,促进肝气疏泄;秋季宜“养阴润燥”,早睡早起以收敛阴精,配合肝的藏血功能,顺应肺气宣发;冬季需“藏精”,早睡晚起,避免寒邪伤肝。

久视伤血,长期伏案或熬夜会耗伤肝血,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,远眺放松眼部,“肝开窍于目”,护眼即养肝。

●适度运动:柔筋通络,疏肝解郁

肝主筋,筋脉的柔韧与舒展依赖肝气的濡养,而适度运动能促进肝气流通、筋脉舒展,预防气滞血瘀导致的筋脉拘挛。

中医养生强调“动以养形、静以养神”,养肝运动需以“柔和舒缓、顺应肝气条达之性”为原则。

传统功法八段锦中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一式尤为适合养肝。其动作通过两臂展开如拉弓,充分拉伸两胁(肝经循行于胁肋),配合脊柱旋转,可疏通肝经气机,缓解肝郁所致的胸胁胀闷。

日常活动可以选择散步、打太极拳、做瑜伽等。运动时长以30分钟为宜,以身体微微出汗、不感疲惫为度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血妄动,反而灼伤肝阴、扰动肝气。

●饮食调护:五味调和,以食养肝

肝在五行中属木,对应青色,在味为酸,饮食调护需紧扣“疏肝、柔肝、养肝”三大原则。

养肝宜食青色食物。中医认为“青色入肝”,此类食物多具清利之性,可疏通肝经郁热,如菠菜、芹菜等。

养肝宜食酸味食材。酸味属阴,能收敛涣散之肝阴,防肝气过亢,如乌梅、葡萄、柠檬等。

此外,还有一些养肝药材可调和肝脾,如枸杞、菊花、决明子等,泡茶或煮粥均可。

枸杞能滋肾养肝,可与粳米同煮为枸杞粥,晨起食用能补肝血、明目;菊花性凉,能清泻肝热,搭配金银花泡茶,适合肝火旺者;决明子能清肝明目、润肠通便,炒后煮水饮用,可缓解肝气郁滞所致的便秘,辅助保护肝脏。

养肝忌过量饮酒,长期过量饮酒会耗伤肝阴,导致肝气横逆,诱发胁痛、黄疸,甚至引发肝损伤。

忌辛辣油腻,辛辣之品易“助火生热”,加重肝经湿热;油腻之物则碍脾运化,导致湿浊内生,壅滞肝气,影响肝的疏泄功能。忌过咸食物,咸入肾,过咸则伤肾,而“肝肾同源”,肾阴不足会累及肝阴,导致肝阳上亢,故每日食盐摄入量宜控制在5克以内。

●情志调畅:疏肝解郁,心平气和

中医认为“肝主疏泄”,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强调“怒伤肝”。

长期焦虑、大怒或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,进而诱发胸胁胀痛、失眠多梦、食欲减退等症。调畅情志是养肝的核心环节,需通过主动调节实现肝气条达。可选用情志调节法,通过书法、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,疏解不良情绪。

穴位按摩来养肝

“肝为刚脏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”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疏通肝经、调和气血,达到养肝护肝之效。推荐几个穴位便于日常操作,适合居家保健。

01、太冲穴(肝经原穴)

位置: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。

手法: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,力度以酸胀感为宜,每次按压30秒后松开,两侧交替进行,反复5~6次。

功效:疏肝解郁、平肝降火。可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胁肋胀痛、头晕头痛以及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。

02、期门穴(肝之募穴)

位置:胸部乳头直下,第6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。

手法:四指并拢,用指腹顺时针轻揉,力度柔和,每次2~3分钟,以局部温热感为度。

功效:疏肝健脾、理气宽胸,适用于肝郁气滞导致的腹胀、嗳气,以及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不适。

03、肝俞穴(肝之背俞穴)

位置: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处。

手法:双手拇指同时按揉两侧穴位,或用手掌根部横擦,以局部透热为度,每次3~5分钟。

功效:养肝明目、养血安神,可改善肝血不足所致的视物模糊、失眠多梦,以及肝气不舒引起的腰背酸痛。

04、阳陵泉穴(筋会穴)

位置:膝盖下方,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。

手法:拇指指腹按揉,或用食指、中指并拢点压,力度由轻至重,每次1~2分钟,两侧交替。

功效:舒筋活络、疏肝利胆,因“肝主筋”,此穴可缓解因肝气不畅导致的筋脉拘挛,如膝关节酸痛、下肢麻木。

05、太溪穴

(肾经原穴,虽不是肝经穴位,但因为“肝肾同源”,也可以用来治疗肝脏疾病)

位置: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
手法:拇指与食指相对拿捏,用拇指指尖垂直点压,每次按压1分钟后休息10秒,共5次,以酸胀感透达足底为佳。

功效:滋肾养肝,通过补肾阴以充肝阴,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、视物模糊等症。

日常保健可每日选择2~3个穴位操作,晨起或睡前进行更佳。

操作前洗净双手,力度以舒适耐受为度,孕妇及皮肤破损者慎用。

长期坚持,可调畅肝气、养护肝血,让肝脏在指尖的呵护下保持条达健运。

三款养肝食疗方助力调养

除了日常养护和穴位按摩外,还可通过食疗起到养肝护肝的目的。

◆食疗方一:枸杞猪肝汤

材料:枸杞15g,猪肝100g,菠菜50g,生姜3片。

做法:猪肝切片焯水,与枸杞、姜片同煮20分钟,加入菠菜稍煮,调味即可。

功效:补肝血、明目。

◆食疗方二:桑菊决明粥

材料:桑叶10g,菊花5g,决明子10g,粳米50g。

做法:桑叶、菊花、决明子煮水取汁,与粳米同熬粥。

功效:清肝、明目、润肠。

◆食疗方三:陈皮茯苓粥

材料:陈皮5g,茯苓15g,小米50g。

做法:陈皮、茯苓煮水取汁,加小米煮粥。

功效:疏肝健脾。